一、效力(法例)
$1罪刑法定、$2從舊從輕、$3屬地主義(主)、$4格地犯、$5萬國保護主義(輔)(萬國公罪:劫機、犯毒、販賣人口、海盜、保護主義:內亂、外患、貨、價、文、務)、$6屬人主義公務員(輔)、$7屬人主義一般人(輔)、$8屬人主義外國人(輔)、$9外國裁判之效力、$10名詞解釋(公務員、公文書、重傷、性交、電磁紀錄)
二、犯罪論(刑事責任、未遂犯、正犯與共犯)
刑事責任
構成要件:$12無故意過失、$13故意(直接間接)、$14過失(有認識無認識)、$15不作為
客觀要素:普通(行為主體、行為客體、構成要件、因果歸責)、加重(行為情狀、行為手段)
主觀要素:普通(故意、過失)、加重(意圖犯)
類型:普通犯、身分犯、接續犯、繼續犯、集合犯、結合犯、加重結果犯、吸收犯
因果歸責:條件說(事實+反面、純粹因果、雙重因果、併合因果)、相當因果關係說(法律+正面)、客觀歸責說(創造風險、實現風險)
違法性:$21依法令行為、$22業務上行為、$23正當防衛、$24緊急避難
形式違法性:欠缺法規阻卻違法
實質違法性:欠缺超法規阻卻違法(如微罪不舉)
超法規阻卻違法:同意、承諾、推測承諾、義務衝突
責任:$16法律之不知、$17加重結果犯之例外、$18責任能力年齡、$19責任能力精神(原因自由行為、自醉行為(無故意過失))、$20責任能力身體(自幼喑啞、既喑且啞)
不作為犯:純粹不作為犯、不純粹不作為犯(保證者保證(防止好法益受侵害)、監督者保證(防止壞法益擴散))
加重結果犯:1.故意+過失2.行為人能預見3.法律有明文
未遂犯:$25障礙未遂(形式客觀說、具體客觀說、主客觀混和說、變通主觀說、純粹主觀說)、$26不能未遂(客觀未遂論(舊事實不能說、新具體危險說)、主觀未遂論(印象理論))、$27中止未遂(未了未遂(己意中止)、既了未遂(積極防果))
正犯與共犯:
正犯($28正犯與共犯):(形式客觀論、實質客觀論、主觀故意論、主觀利益論、犯罪支配論、綜合審查論(己+構、己+無構、他+構、他+無構(共犯)))、(間接正犯、正犯後正犯、共謀共同正犯#109)
教唆犯($29教唆犯):既遂教唆、教唆未遂(未遂教唆(陷害教唆(被告原無犯意))VS釣魚辦案(被告原有犯意)、狹義教唆)、未遂教唆(無效教唆、失敗教唆、未致教唆)、採共犯從屬說(最極端4(構違責可)、極端3(構違責)、採限制2(構違)、最少1(構))VS共犯獨立說(以前採現在不採)
幫助犯($30幫助犯):精神上幫助(通說不採)、中性幫助行為、無效幫助(仍構成幫助犯)
共犯後共犯:教唆幫助、幫助教唆、幫助幫助(論以幫助犯)、教唆教唆(論以教唆犯)
身分犯($31身分犯):純粹身分犯(有此身分必有此結果)、不純粹身分犯(刑之加重減輕要件)
三、競合論(數罪併罰)
$50數罪併罰、$55想像競合
罪數論:形式上(認識上)、評價上、裁判上
評價上:接續犯(1個犯意分段實行、不必然反復實施)、繼續犯(1個犯意持續實行)、集合犯(必然 反復實行)、結合犯(故意+故意)、加重結果犯(故意+過失)、吸收犯
裁判上:想像競合(一行為觸犯數罪名)、數罪併罰(數行為觸犯數罪名)
競合論:特別關係(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備位關係(本位法優於備位法)、補充關係(基本法優於補充法)、吸收關係(高度行為吸收低度行為、重罪吸收輕罪)
四、刑罰論(刑、累犯、酌科、緩刑、假釋、時效、保安處分)
$38沒收定義、$38-1沒收規定、$57酌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