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行政學

一、概念
意義
羅聖朋:管理(古立克P計畫O組織S管理D指揮CO協調R報告B財政、費堯P計畫O組織C指揮C協調C考核)、政治(古德諾:行政及國家意志的執行)、法律(夏福利資跟羅素多了職業)
典範發展
亨利:政治行政分立、行政原理、公共行政即政治學、公共行政即管理學、公共行政即公共行政學
丹哈特:行政控制(賽蒙)、組織學習(哥倫比斯姬)、政治教育(瓦爾多)、政治結構(奧斯壯)
吳定:政治行政二分、政治行政重合、公共行政獨立
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
新公共行政:明諾布魯克觀點、黑堡宣言(萬斯萊)
新公共管理:P途徑B途徑
新公共服務:丹哈特
二、理論
傳統理論
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原則(泰勒:動作科學、工人選用科學、誠心和諧、最大效率及成功)、甘特圖(甘特)、最佳方法(吉爾布萊斯:動作研究之父)
行政管理:行政5要素(費堯(現代管理理論之父):O目標S專業C協調A權威R職責)、公共行政管理理論七大要項(古立克:P計畫O組織S管理D指揮CO協調R報告B財政)
動態管理:傅麗特(額外價值論、衝突與調和、協調原則(直接交涉、早期、互惠、連續)、對權威的看法(情勢法則、最後權威→最後決定、職能合作)
官僚型模:官僚理想型(韋伯):論點:
1.權威演進過程:傳統權威、超人權威、合法權威
2.學說的內函:專業分工、依法行政、層級節制、非人稱化對事不對人關係、永業傾向、升遷加薪
3.批評:本位主義、受過訓練的無能(魏伯蘭)、目標轉換(墨頓)、消弱上級對下級的影響力、忽視組織內的人際關係發展、消磨鬥志、獎勵與付出失去連結
4.修正:後官僚組織型模(跨部門跨層級的分工方式、對變革的預期心理、強調彈性原則而非固定的規定、權力的形成以影響力為主、資訊共享建立成員對組織的認同、鼓勵人員流動、晉升以績效為主)
修正理論
胡桑實驗學派:重要人事物(西方電器公司、梅堯、羅茲力斯柏格、懷德海)、重要發現(人格尊重、參與及情緒的發洩、小團體及其約束力、社會平衡與士氣)
人群關係學派:人性假定(麥克貴格Y假定)、重要管理原則(尊重人格、相互利益、積極激勵、意見溝通、人人參與、民主領導)
後人群關係學派:主要論點:馬斯婁與需要層級理論、麥克葛瑞格與人格本善論、阿吉理斯與組織發組織學習、班尼士與民主組織
動態平衡學派巴納德:互動體系論、非正式組織、貢獻與滿足的平衡、權威接受論(能了解、合組織目標、合個人利益、有能力、無差異區)、溝通問題、主管人員的職能
滿意決策學派賽蒙的行政行為(有限理性、行政人、事實與價值、手段與目的的連鎖)、決策活動包括(情報、設計、決擇)、決策模式類型(行為模式、直覺模式)
需要層級學派馬斯婁、理論內涵(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榮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人性本善學派:企業的人性面(麥克桂格)、主要論點(X理論性惡論、Y理論性善論、Z理論權變論)
激勵保健學派:二元因素理論(赫茲柏格)、保健因素(關政策與管理、督考核制度、水、作環境、際關係)、激勵因素(就、遷、識、作、任)
整合理論
一般系統論:貝特蘭飛、鮑丁、理論內涵(平行論、開放與封閉系統、系統層次論)
環境系統論:一般(教育、科技、文化、天然資源、人口特質、政治、經濟、社會、法律體制)、特殊(顧客、供應者、競爭者、社會政治、技術)
社會系統論帕森思、理論內涵(A適應G目標I整合L維持)
次級系統論卡斯特與羅森威、心理社會、技術、支援、維護、適應、管理、目標與價值
生態理論:高斯與雷格斯、兩極模型、稜柱模型(鎔合、稜柱、繞射→異質性新舊併存、形式主義、重疊性)
權變理論:意涵:柏恩斯與史塔克(機械式和有機式的區別)、論點:否定兩極論、彈性運用、效率與效果、殊途同歸性、管理的層次性(技術、協調、策略)、管理人員的職責、若即的解釋
三、組織
結構:功能(一組織、率、作滿足、通)、原則(慕尼-能、僚、調、階)、張金鑑原則(揮運如、權確實、整統一、同一致、理經濟)
型態:傳統組織型態、金字塔型理性官僚、雙層金字塔型結構、新興組織(鐘型組織、直立橄欖球組織、同心圓型結構、變型蟲自由式組織)、專案矩陣式組織
敏茲柏格-結構的五種類型(機械官僚制度、分部化形式、專業化官僚制度、簡單結構、臨時性任務編組(邊尼斯))
類型:分類:社會功能(帕森斯-AGIL)、人員順從方式(艾桑妮-強制型、功利型、規範型、雙重順從 ; 權力(強制、獎勵、規範) ; 參與方式(疏離、計較、道德))、受惠對象(布勞及史考特-互利、服務、企業)、參加脫離自由度(自主組織、半自主組織、非自主組織)、行政組織類型(首長制與委員制、實作機關與幕僚機關、中樞機關與派出機關、集權制與分權制)
氣候李克特(系統一壓榨權威、系統二仁慈權威、系統三諮商式、系統四參與式)、白來客與矛盾的管理格道(11無為型、19懷柔型、91業績中心型、55平衡型、99理想型)
文化:納拉雅男與耐斯(器物層、信念層、規範、價值、前提)、錫恩(器物與創造物、價值觀念、基本假定)、文化類型(內發式-哈理生(作、員、力、色)、雷曼和偉那(從、他、業家、略型)-外引式-迪爾和甘迪(調過程、漢式、勤工作、線風險)、奎恩和麥克葛雷斯(性、展、級、識))、組織文化特質(Z理論-長期雇用、升遷緩慢、參與共識、人人負責、全局取向)
變革:發展個人(敏感性訓練、工作豐富化、人際溝通分析、管理格道)、發展團隊(團隊建立法、面對面會議)、發展組織 ; 未來方向(診斷到學習-單圈學習到雙圈學習、諮商取向到企業取向、適應環境到管理環境) ; 李文的克服抵制的過程(解凍、移動、復凍)
非正式組織:種類:道爾頓的分類(垂直集團(共棲、寄生)、水平集團(防守、攻擊)、混合集團)、賴格羅(水平內部、水平部際、垂直內部、垂直部際)
非營利組織:理論基礎:經濟面(市場失靈(外部性、市場不完全性)、政府失靈)、政治面(第三者政府理論、組織位置理論)、社會面(利他主義、需要滿足理論、社會化理論)
非營利組織在公共服務提供上扮演之角色(發展共政策、促進民資格與利他主義、創造想法與變遷、支持方利益、督市場、督政府、提供不能提供之服務、溝通各部門)
組織學習:艾吉里斯(單圈學習、雙圈學習)、學習型組織-聖吉第五項修練(系統思維、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享遠景、團隊學習)、組織學習障礙(艾吉理斯-組織防衛(儀式性會議、防衛賽局、自欺的行為)、聖吉(本位主義、歸罪於外、負責幻想、個別事件、煮蛙譬喻、學習錯覺、管理迷思))
阿吉利斯 ( Argyris ) 與熊恩 ( Schon ) 提出「組織學習」的「過程」有「二種型態」:
一、「單圈學習」( single-loop learning ) :
屬於組織「內部」的「適應學習過程」,組織成員「評估達成目標」的「各種策略」與「手段」並予以「修正」以「達成既定組織目標」和「規範」。
※ 亦即根據阿吉利斯與熊恩 ( Argyris and Schön ) 的理論,當「組織成員」發現「組織執行實用理論」的「能力」發生問題時,進行「手段方法」的「改變」,此種「學習活動」即稱之為:「單圈學習」。
二、「雙圈學習」( double-loop learning ) :
則指成員在「評估策略」與「手段」時,為「回應偵測」的「錯誤」會「連帶探究組織目標」與「規範」,以「重新調整」其「目標」和「規範」間「優先順序」與「比重」甚至「重塑新目標規範」的「方式」加以「檢驗」與「修正」。
我國行政組織:規模龐大的病像(人員溝通不易、首長控幅太大、失去自我價值、決策上推首長獨裁、難以發揮創造力及潛能)、法規森嚴的病象(墨頓-目標錯置)、人事行政上病象(寡頭鐵律、格勒善定律、白京生定律、彼得定律、墨菲定律、邁爾斯定律、不完全控制定律、不稀罕效應)、過度官僚化的病象(異化、過度順從、無反應力、無情無義化)、改善(分權制度、簡化、民主化)、行政組織改造策略(去任務化、地方化、法人化、委外化)
四、人事
概論:新趨勢:張金鑑版(然、本、業、事、業、學)、張潤書版(重視務倫理、主化人性化、學化、極到積極、而能、重視力資源發展)、陳德禹版(性化、主化、業化、學化、制化、理強化、績制)
特別權力關係
特徵:當事人地位不對等、相對人義務不明確、機關定有特別規則、機關有懲罰權、缺乏法律救濟途徑
學說:烏勒教授(基礎關係與經營關係)
重要性理稐(反特別權力關係論):嚴重影響當事人權益即可救濟
五、會計
政府預算角色凱因斯經濟學派(需求面、政府介入增加公共支出)、供給面經濟學(供給面、減稅提倡消費)
預算制度意義:預算是種(政策、經濟、管理、政治、課責)
預算種類:總額預算與純額預算、普通預算與臨時預算、本預算與追加預算、特別與追加預算、實行與暫行預算、(擬定、法定、分配)預算、單式預算與複式預算、(普通、特種)基金
預算制度的類型:績效預算(管理為中心)、設計計畫預算(PBBS長期目標為中心、發展)、零基預算制度(ZBB德州儀器、卡特總統、基於設計計畫預算、刪減)、精簡管理與任務和結果導向的預算(新績效預算)
預算的程序:編製(行政院於會計年度開始4個月前(憲法3個月過時)將下年度的預算提出於立法院)、審議(於11月底前提請立法院做成決議)、執行(1年制、曆年制1月1日起)、監督(有決算與審計(監察院審計長決算書3個月內審核提出決算審核報告於立法院))
預備金與補助款制度:預備金的分類(第一預備金(單位預算中經常支出總額的1趴)、第二預備金(總預算中視財政情況、需追加法定程序))、預備金設置之方法(集中制、分散制、集中分散併用制)
財務行四過程:預算(4個月前行政院立法院)、會計(會計年度內國庫集中支付制)、決算(會計年度結束後4個月)、審計(3個內行政院監察院立法院)
國稅:關稅、所得稅、遺產及贈與稅、貨物稅、證券交易稅、期貨交易稅、營業稅、菸酒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
地方稅:地價稅、田賦、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契稅、使用牌照稅、娛樂稅、印花稅
六、環境
政府公眾關係
正確理念的(進取、防禦)、提(大眾利益)、段(有效之溝通)、礎(良好表現)、體(人機構)、體(內外對象)、期(努力)、任(首長職責)
錯誤觀念理公眾、而不宣、過飾非、而不為、當做術、手段目的淆、只重
實踐要領部做起、向溝通、斷創新、開透明、時發展、會責任、務大眾、略靈活、信為本、體動員
民意特性變性、雜性、在性、普及性、一致性、可靠性、容忍
亞當斯:人民有權表達民意、政府有義務聽取民意、但政府的義務到此為止
府際關係
管理的涂徑:統調適、展管理方案、題解決、案管理、策管理、用協商、作管理、範管理、劃管理
府際關係類型
單一制:是一種國家結構形式,指中央政府擁有所有政治權力,與複合制相對,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單一制。
聯邦制: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治實體(共和國、州、邦)結合而成的一種國家結構形式。
邦聯制:是一個由若干獨立國家組成的鬆散國家聯盟。一般說來,邦聯本身不具備構成一個國家所必需的全部要素,不具有完整的國際法主體資格。
美國府際關係發展階段:雙軌式聯幫主義、合作式聯幫主義、創設式聯幫主義、新聯邦主義、新新聯邦主義
民營化的多元觀點:市場失效論(外部性、市場不完全性(資訊不全、參與障礙、規模漸增、風險、不穩定性))、政府失效論(類別限制、多數主義限制、時間限制、智識限制、規模限制)
文化特質
已開發國家的行政文化特質:性主義、績主義、對主義、險主義、實取向主義、行正立主義
開發中國家的行政文化特質:緣主義、威主義、族主義、情主義、形主義、運主義、通主義、特權主義
開發中國家的行政制度特質:重疊性、異質性、形式主義、貪污腐化
開發中國家的行政行政系統類型:黑第
官僚突出:傳統精英體制、個人型官僚菁英體制、聯盟型官僚菁英體制、鐘擺體制
政黨突出:多頭競爭體制、一黨獨大半競爭體制、一黨獨大動員體制、共黨極權體制
七、管理運作
領導的基礎:
賽門(裁的權威、任的權威、法的權威、認的權威)
傅蘭琪(獎勵的權力、強制的權力、專家的權力、合法的權力、歸屬的權力)
綜合而言(獎勵權、強制權、專家權、合法權、參照(歸屬)權、資訊權、關聯權、規範權)
領導的型態:
二分式的領導型態(以工作為中心、以員工為中心)、三分式的領導型態(李文、獨裁式、民主式、放任式)、四分式的領導型態(李克特、系統一壓榨權威、系統二仁慈權威、系統三諮商式、系統四參與式)、五分式的領導型態(權威服從式、鄉村俱樂部、無為式、組織人式、團隊式)
權變領導型態 
費德勒的權變領導理論:最難共事同仁量表LPC、領導者與部屬間關係、任務結構、職位權力、任務導向、關係導向
赫塞布蘭查情境領導理論:告知式M1高任低關、推銷式M2高任高關、參與式M3低任高關、授權式低任低關M4
豪斯的途徑目標理論:工具行為、支持行為、參與行為、成就導向行為
轉換型領導:基於魅力領導(超人權威)與交易領導(貢獻與滿足平衡論)柏恩斯認為不僅領導而且哲學
構成要素:個別的關懷、動機的啟發與精神感召、才智的激發、相互的影響關係
領導者特質:領導者對部屬的作為(發自覺意識、舞學習動機、握人性需求)、領導者本身的修為(在工作、立個人價值、造前瞻願景的特質)
激勵理論:
認知理論
內容途徑激勵理論:馬斯婁需求層次理論(匱乏需求優先滿足(生理、安全、社會)、成長需求(自尊、自我實現)、滿意累進、僵硬階梯)、愛德佛ERG理論(生存關係成長、挫折退化)、麥克里蘭三需求理論(成就、親和、權力)、荷茲柏格激勵保健理論(保健因素(關政策與管理、督考核制度、水、作環境、際關係)、激勵因素(就、遷、識、作、任))
過程途徑激勵理論:公平理論(亞當斯、社會比較)、期望理論(佛洛姆、激勵=權值V*媒具I*期望E)
非認知理論
學習途徑激勵理論:正增強、負增強、懲罰、消弱
溝通者的風格類型:
煽情者:高支配性高社會性
指導者:高支配性低社會性
深思者:低支配性低社會性
支援者:低支配性高社會性
危機管理:
危機之特性:危機形成的階段性(FEMA:舒緩、準備、回應、復原)、不確定性、時間之緊迫性、雙面效果性、未預警性
危機管理動態流程之步驟:偵測、準備、控制、復原、學習
團體衝突賽門提出三原因:建立王國、背景不同、不同的團體意識
處理衝突的五種類型(雷辛-依據對自己的關心以及對別人的關心):整合(高高)、取悅(低高)、支配(高低)、逃避(低低)、妥協(中中)
政務官與事務官關係(衝突模式)
亞柏赫:1.政策-行政2.利益-事實3.衝勁-平衡4.純然混合
彼得斯:正式模式、村落生活、功能模式、敵對模式、行政國模式
黑鐵:政策發動、政策選擇、管理、最低做為、大使型部長
策略管理的工具(平衡計分卡-卡普蘭與諾頓):公司策略具體化:財物面、顧客面、內部作業程序面、學習與成長面
八、倫理
人性假定:哈蒙行動理論:主動社會的自我(新公共行政、行動理論)、被動社會的自我(科層體制)、主動原子論的自我(公共選擇)、被動原子論的自我(操作制約)
官僚人格性格特徵(黨斯):攀爬者、保守者、政治家、倡導者、狂熱者
行政責任內函(史達林):當程序、任能力、責、潔、應性、
行政責任(分析架構)確保途徑(吉伯特)內部正式確保途徑(調查委員會、政控制、事主計政風之雙重隸屬監督體制)、外部正式確保途徑(選舉行政監察員、法控制、會控制)、內部非正式確保途徑(專業倫理、表性科層體制、端揭發)、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眾傳播、訊自由、民參與)
新公共行政人員角色(巴頓):社會公平促進者、機關變遷催生者、代表性行政人、倡議性行政人、非單一性行政人
九、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類型:1.分配性政策2.再分配性政策3.管制性政策4.自我管制性政策
有效政府的5R特性:回應性、代表性、責任性、可靠性、務實性
3E危機:經濟危機、環境危機、能源危機
公共問題的意義與提出管道:見領袖、眾傳播媒體、益團體、意代表、行政人員、事人代表、選人、議示威者
決策技術:悲觀原則(大中取小、小中取大)、樂觀原則(小中取小、大中取大)、主觀機率原則、遺憾最少原則、博弈理論
個人決策的標準:政黨歸屬、決策規則、價值觀、服從選區利益、民意
決策者的類型(黨斯)攀爬者、守者、治家、導者、熱者
不合理的合法化方式:肉桶立法、滾木法、競租
政策行銷6P原則: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地點Place、促銷Promotion、夥伴Partnership、政策Policy
傳統德菲法:1.匿名2.複述3.控制回饋4.團體回答統計5.專家共識
政策德菲法:1.選擇性匿名2.靈通的多面倡導3.回答統計兩極化4.衝突的建構5.電腦的輔助
團體盲思的特徵:無懈可擊的幻想、全體一致的幻想、將不合理的資料合理化、堅信團體本身的道德信念、認為競爭對手弱且可惡、壓迫不同意見者、心理防衛心態
行政決策模型:理性決策模型、漸進決策模型(林布隆)、混合掃瞄模型(愛尊尼、先理性後漸進 )、滿意決策模型、垃圾桶決策模式(四股量流:問題、解決方案、參與者、選擇機會)、其他(機關決策模型、團體決策模型、精英決策模型)
十、公共管理(其他)
行政管理類型(史塔寧):方案管理、資源管理(組織、錢、人、資訊)、政治管理(花的時間最多)
參與管理
組織設計:扁平結構設計、溝通系統順暢、獎勵分享、長期雇傭、團隊建立
成員:管理者(引導溝通)、員工(不斷訓練)
組織文化:平等主義、互信合作、企業家精神
目標管理
特色:以人為中心、結合個人與組織目標、激勵代替處罰、員工參與目標設定、採取自我控制方式
功能:增進員工與管理者關係、消除集權的缺失、充分運用人力、維護人格尊嚴、使考核有明確目標、提供完整之規劃與控制系統、加強自我控制
原則:個別目標要能支持總目標、目標間應注意平衡性、目標間應分等級、目標項目不宜太多、目標範圍不宜太大或太小、目標內容應具體、目標內容應有挑戰性、目標必須書面化、應有測定的具體標準
全面品質管理
定義:全面(Total)、品質(Quality)、管理(Management)
原則:顧客為主、不斷改善、團隊工作、(流程取向)
運作:輸入(高層承諾、顧客界定、瑕疵預防)、轉化(檢討程序、建議回應、排除障礙、確實督促)、輸出(定期評估、持續訓練、持續努力)
零缺點計畫

標竿學習(源於TQM)
依比較標的區分:績效標竿、流程標竿、策略標竿
依比較對象區分內部標竿、競爭標竿、功能標竿、通用標竿

心理學

一、心理學方法
       哲學時期:產婆法(蘇格拉底)、邏輯演譯(亞理士多德)
       科學研究:結構學派(Wundt)、功能學派(James)、行為學派(Watson)、完型學派(Wertheiner)
       當代心理學:行為論、心理動力論、人本主義論、認知論、神經生物學派
觀察法:是以人類的感官運用科學的方法,直接探究一些行為或事項,並對觀察所得做系統化的分析,解釋其意義,藉以獲得某些推論。
調查法:也稱問卷法,是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瞭解情況或徵詢意見的調查方法。
實驗法:藉由操弄一個或一個以上之變項,並且控制研究環境,藉此衡量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相關法:在變項原來的狀態下進行研究,目的在了解各變項之間是否有相關存在。
臨床法:主要特點是對個人的行為作系統的和綜合性的詳盡描述,無比較標準。
臨界試探法:實驗者設計問題情境,應用積極傾聽的態度,讓受試者自由的表述自己的意見,幫助受試者從主題情境中試探自己的臨界點,進而幫助實驗者更加了解受試者。
二、心理的生理基礎
      中樞神經系統:腦(大腦(前腦(大腦皮質、邊緣系統:下視丘(調節自律神經)、杏仁體(儲存恐懼記憶)、海馬迴(儲存長期記憶))、腦幹(中腦、腦橋、網狀系統、延腦))、小腦)、脊髓
      週邊神經系統:軀體神經、自律神經(交感神經(緊張時分泌):使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皮膚發汗增加、瞳孔放大、胃腸蠕動減緩,人體的「加油器」。 副交感神經(放鬆時分泌):使心跳變慢、血壓下降、瞳孔縮小、胃腸蠕動加快,人體的「煞車器」。)
三、感覺
絕對閾限與感覺適應費希納定律:在絕對閾限之上,主觀的感覺強度與刺激強度的改變,兩者間呈對數的關係,亦即,刺激強度如果按幾何級數增加,而引起的感覺強度卻只按算術級數增加。;差異閾限與洽辨差偉伯定律:在同類刺激之下,其差異閾限的大小是隨著標準刺激強弱而成一定比例關係的,K=ΔI/I K為常數。
四、知覺
知覺特徵:相對性、恆常性(形狀、大小、方向、顏色、亮度)、組織性(相似性、接近性、封閉性、連續性、對稱性、共同命運)、選擇性(雞尾酒會現象)、整體性
視知覺:自動現象、誘動現象、閃動現象、phi現象
聽知覺:雙聽現象
嗅知覺、味知覺、膚知覺
錯覺:謬氏錯覺(箭頭)、龐氏錯覺(梯型)、月亮錯覺、平直錯覺
五、意識
意識、前意識、淺意識、下意識;睡眠:瞌睡、淺睡、過度、沉睡、甦醒
六、學習原理
古典制約:(中性刺激→刺激連結→刺激替代)連結(纇化、區辨、削弱、自然回復、高層制約),制約與非制約刺激時距(同時、延宕【最好】、痕跡、反向【最差】),巴夫洛夫的狗,系統減敏感法(訂出焦慮階層表→配合鬆弛訓練→進行系統減敏感),洪水法,嫌惡刺激制約
操作制約:(效果律→後效增強作用→增強物)增強(增強、代幣、行為塑造【多重反應連鎖、連續漸進增強】、普默克原理),桑代克的貓(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斯金納的鼠(操作制約),增強(正增強、負增強、原級增強、次級增強),處罰(正罰、負罰),增強時制(連續增強、部分增強【固定時距、不定時距、固定比率、不定比率】),迷信行為,逃脫與迴避制約,習得無助感,生理回饋訓練,自我管理方案
社會學習(交互決定論:行為、環境、個人),替代性增強、替代性處罰
頓悟學習:科勒(猩猩拿香蕉)
潛在學習:托爾曼(認知圖)方位學習
七、記憶與遺忘
感官記憶:感官記憶訊息貯存
短期記憶:工作記憶,神秘的7+-2
長期記憶:陳述性記憶(對知識、訊息的記憶)、程序性記憶(技能性)
歷程:編碼(情境關連記憶、萊斯托夫效應、閃光燈效應、扭曲的記憶【羅福特斯證人記憶】)、貯存、提取
遺忘理論:消退論、干擾論(正向干擾、逆向干擾)、提取失敗論(TOT舌尖現象、線索關聯遺忘)、動機性遺忘(失憶症)
SQ3R:預習、提問、閱讀、講述、複習
OK4R:預習、要點、閱讀、回憶、反應、複習
PQ4R:預習、提問、閱讀、反應、回憶、複習
八、智力與測驗
斯皮爾曼:智力二因論(G普通因素、S特別因素)
桑代克:三因論
瑟斯通:群因論
史丹柏格:智力三元論(組成【分析】、經驗【創造】、適應【實用】)
迦納:多元智力論(語言、音樂、數理、自然觀察、身體運動、空間、人際關係、自我反省、圖形圖像)
吉爾福德:智力建構論(思考方式:聚斂思考與擴散思考,前者指針對一個問題尋找一個可接受的最佳答案,後者指根據既有的訊息生產大量、多樣化的訊息。)
魏氏智力量表:以標準差表現判斷智力
斯比智力量表:以年齡與表現判斷智力
信度:指可靠性或一致性。信度好的指標在同樣或類似的條件下重複操作,可以得到一致或穩定的結果。
效度:指概念定義(conceptual definition)及操作化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間是否契合。
表面效度:係指受測者與測驗結果的使用者及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該測驗的試題和形式等所做的主觀判斷,判斷此一測驗能否達成其所宣稱的目的。
內容效度:內容效度是指題目的內容,與評量目標的一致性程度。
效標關連效度:同時效度(一個指標必須與既存且已被視為有效的指標相關連)、預測效度(一個指標能預測在邏輯上與構念相關的事件)
建構效度:指心理學或社會學上,一種被假設存在的理論特質,用以解釋個人或團體的行為。
九、語言思考與創造力
華佛與沙皮爾的語言相對假說(人們所使用的語言會決定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他如何組織對這個世界的知識、以及思考的模式)
慎思的可能途徑:中央途徑(高自我涉入、強論點以質量影響較多)、邊緣途徑(低自我涉入、弱論點以數量影響較多)
捷思法(經驗法則)
代表性捷思法:個體以”相似性”為判斷標準,常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可得性捷思法:個體以”回憶的難易度”為判斷標準,常犯偏差樣本的錯誤
定錨捷思法:以對於該類似事件的第一次經驗或第一印象來決定他與某事例連結的可能性,白話來說,就是"偏見"或者"刻版印象"
熟悉性捷思法:估計事件的可能性受到它的例證是否能夠輕易浮上心頭所影響。
心智模擬捷思法:對於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用想像的難易度去判斷
因果性捷思法:利用因果連結性強度來評估情境成立之可能性。 (EX: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態度捷思法 以態度(喜好某件事物的程度)來推段某件事務發生的可能性
十、發展
性心理成長過程(佛洛伊德):口腔、肛門、性器、潛伏、兩性
認知發展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型式運思期)
維果斯基:鷹架理論(由後天環境影響人格發展)、ZPD(近側發展區)、內化
道德發展
認知取向道德發展階段論(柯爾保):
水準1(前習俗):避罰服從、利己主義
水準2(習俗)人際和諧(好寶寶)、法律與秩序
水準3(後習俗)社會契約普遍倫理
吉莉根:1.研究對象性別不同2.研究情境與真實情境不同3.孩童的表達能力與實際感受有差異
1同情(compassion)    2責任(responsibility)          3關愛(caring)
1個體生存2從自私到責任3善等同自我犧牲4從善到真理5不傷害的道德(1.利己取向/個人生存2.自我犧牲3.均等道德)
情感取向:心理分析論(superego)
行為取向:社會學習論
青年期自我統合狀況(馬西雅):定向型、未定型、迷失型、早閉型
心理社會發展論(艾里克森):人格發展8時期:信任感(信任不信任)、自信心(活潑羞怯)、主動性(積極退縮)、勤勉性(勤奮自卑)、統合感(統和混淆)、親密感(親密疏離)、親職感(精力頹廢)、圓滿感(完美絕望)
依附發展
安思華:照顧者假說+陌生情境實驗
依附類型:1.安全依附2.不安全依附(矛盾型、迴避型)3.解離/錯亂型
柯根:氣質假說
十一、動機與情緒
動機類型:生理(食、睡、性、母性) 、心理(成就、親和、權力)
動機理論:HULL驅力降減論(maslow需要層級)、海德與溫拿歸因理論、班杜拉自我效能論
情緒理論:詹郎二氏【臉部回饋假說】(促發事件→生理激發→情緒反應)、坎巴二氏(促發事件→生理激發+情緒反應)、斯辛二氏(促發事件→生理激發+心裡認知→情緒反應)
十二、壓力與健康
壓力評估方法(生理層面):即時(戰或逃反應)、緩慢(一般適應症候群GAS驚覺、抵抗、衰竭)
壓力評估方法(心理層面):拉扎魯斯與福克曼(初級評估【是否影響到個人的安適】與次級評估【增加正面結果、降低負面結果】)
壓力因應方法:拉扎魯斯與福克曼(問題焦點因應對策、情緒焦點因應對策)
壓力免疫訓練(SIT) 目的:教導當事人適應技巧,運用這些技巧當事人就能夠處理目前的壓力與未來將面對的困難。
SIT三階段:
1.概念化階段:治療焦點放在協助當事人對壓力本質獲得較清楚的了解,治療者透過說明、蘇格拉底的提問,以及引導自我發現的歷程來讓當事人獲得新的學習。
2.技巧獲得與預演階段:著重於提供當事人一些行為和認知技術,讓當事人能用來因應壓力情境。Ex:收集有關自己恐懼的訊息、學習什麼樣的情境會帶來壓力、學習安排減低壓力的各種行為方法,以及學習各種生理與心理的放鬆方法….等等。
3.應用與持續改變階段:重點放在小心地將改變從治療情境中遷移到現實生活中,並加以維持。一旦當事人在認知和行為的因應技巧上都精通之後,他們就開始練習行為作業。 Meichenbaum的理論使人們了解,壓力多半是透過內在對話而自動引發的,其治療技術尤其適合應用於壓力管理。
面對壓力的人格類型:A(急躁、易有心臟病)B(隨和)C(濫好人、易得癌症),堅韌性、復原性、樂觀性
葉杜二氏法則:葉克斯與杜德遜,用來解釋心理壓力、工作難度與作業成績三者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因為動機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對作業表現具有促動功能,而其促動功能之大小,將因工作難度與壓力高低而異。在簡單易為的工作情境下,較高的心理壓力之下,將產生較佳的成績;在複雜困難的工作情境下,情緒將擾亂認知性的心理活動,因為凡是複雜困難的工作,在工作程序上必定含有多種因素的交互配合的關係,如果心理壓力過高,思考稍有疏忽,就難免忙中出錯。簡單工作多屬重複性的活動,此種活動日久集會形成自動化的連鎖功能,至此地步,不須認知思考,若有心理壓力存在,不但不致影響自動化功能的進步,反而有可能使自動化的速度提升。
十三、心理疾患
情感型疾患:(憂鬱症、狂躁症、雙極症)
焦慮型疾患:(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
畏懼性疾患:(懼高症、社交恐懼症、廣場恐懼症、幽閉恐懼症、懼動物症、懼學症)
精神性疾患:(幻覺、幻想、思考異常、語言智力功能缺陷、情緒方面異常)
十四、 諮商理論
心理動力:精神分析、阿德勒學派
經驗與關係取向:存在、個人中心、完形(空椅法)
行動治療:現實、理情(艾理斯:A促發事件B信念C情緒反應D駁斥E效果F新的情感)、認知(貝克:對自己、未來、世界感到失望,認知扭曲:獨斷式推論、選擇性認知、過度類化、個人化、二分化思考)
系統觀點:女性主義、家族治療
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敘事治療
十五、社會心理學
社會影響:社會助長、社會抑制、社會閒散、津巴多監獄實驗
歸因:KELLY共變模式(一致性、區辨性、共識性)、吉爾伯特(兩階段歸因、內在歸因、外在歸因)、海德(內在歸因、情境歸因)、卡芬頓(能力實存論、能力增長論)、溫納(能力、努力、身心狀況、運氣、工作難度、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的影響因素)
自我改變:
認知失調理論(費斯汀格):1美金木工實驗、改變行為、改變態度、淡化問題的嚴重性、尋求他人的支持
自我知覺理論(貝姆):主要闡釋行為是否影響態度。當問一個人關於某事物的態度時,個體首先回憶他們與這種事物有關的行為,然後根據過去的行為推斷出對該事物的態度。自我知覺理論認為態度是在事實發生之後,用來使已經發生的東西產生意義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動之前指導行動的工具。
服從:米爾格蘭電擊實驗
說服:基於互利(門在臉上、還有優惠、腳在嘴上);先要求小的再要求大的(腳在門檻、低飛球、釣上來)
從眾:艾許長短辨識實驗
團體極化現象
指團體在作決定時,往往會較個人的決定更為極端或更趨於保守。產生「極化」現象的解釋:
1、責任擴散理論:認為團體中的決定,是由全體成員共同承擔責任的。
2、熟悉理論:認為冒險遷移主要是因為成員對於情境變得更為熟悉所致。
3、受領導者影響:如領導本身具冒險傾向及說服力,則成員被引導做出冒險之可能性較大。
4、價值理論:在任何情境中,人們會考慮此情境的價值係統,做出符合此價值觀的行為以得到較佳的評價。
團體迷思的症狀
1.極大的從眾壓力(high-conformity pressures)
2.自我監察(Self-censorship)
3.心理衛士(Mindguards)
4.全體一致的表象(Apparent unanimity)
5.無懈可擊的錯覺(illusion of invulnerability)
6.道德的錯覺(illusion of morality)
7.對敵人的錯誤知覺(biased perceptions of out-group)
8.集體合理化(collective rationalizing)
避免或減少團體迷思
1.減少從眾壓力。
2.搗蛋鬼
3.將團體再細分為幾個小組,先讓小組成員討論。
4.詢問外界專家的意見。
5.在執行決策之前,再舉辦一次會議,檢討是否有漏失之處。

6.要花時間與精力去收集資料,了解對方。

葛蘭碧的移動平均八大法則有以下四個核心精神

  您好,這是Bing。今天我要跟您介紹一種技術分析方法,叫做葛蘭碧的移動平均八大法則。這是一種利用價格與移動平均線的關係,作為買進與賣出訊號的投資策略。它是由美國知名量價分析專家葛蘭碧(Joseph Granville)所創,並在1960年的著作《每日股票市場獲最大利益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