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學方法
哲學時期:產婆法(蘇格拉底)、邏輯演譯(亞理士多德)
科學研究:結構學派(Wundt)、功能學派(James)、行為學派(Watson)、完型學派(Wertheiner)
當代心理學:行為論、心理動力論、人本主義論、認知論、神經生物學派
觀察法:是以人類的感官運用科學的方法,直接探究一些行為或事項,並對觀察所得做系統化的分析,解釋其意義,藉以獲得某些推論。
調查法:也稱問卷法,是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瞭解情況或徵詢意見的調查方法。
實驗法:藉由操弄一個或一個以上之變項,並且控制研究環境,藉此衡量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相關法:在變項原來的狀態下進行研究,目的在了解各變項之間是否有相關存在。
臨床法:主要特點是對個人的行為作系統的和綜合性的詳盡描述,無比較標準。
臨界試探法:實驗者設計問題情境,應用積極傾聽的態度,讓受試者自由的表述自己的意見,幫助受試者從主題情境中試探自己的臨界點,進而幫助實驗者更加了解受試者。
二、心理的生理基礎
中樞神經系統:腦(大腦(前腦(大腦皮質、邊緣系統:下視丘(調節自律神經)、杏仁體(儲存恐懼記憶)、海馬迴(儲存長期記憶))、腦幹(中腦、腦橋、網狀系統、延腦))、小腦)、脊髓
週邊神經系統:軀體神經、自律神經(交感神經(緊張時分泌):使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皮膚發汗增加、瞳孔放大、胃腸蠕動減緩,人體的「加油器」。 副交感神經(放鬆時分泌):使心跳變慢、血壓下降、瞳孔縮小、胃腸蠕動加快,人體的「煞車器」。)
三、感覺
絕對閾限與感覺適應,費希納定律:在絕對閾限之上,主觀的感覺強度與刺激強度的改變,兩者間呈對數的關係,亦即,刺激強度如果按幾何級數增加,而引起的感覺強度卻只按算術級數增加。;差異閾限與洽辨差,偉伯定律:在同類刺激之下,其差異閾限的大小是隨著標準刺激強弱而成一定比例關係的,K=ΔI/I K為常數。
四、知覺
知覺特徵:相對性、恆常性(形狀、大小、方向、顏色、亮度)、組織性(相似性、接近性、封閉性、連續性、對稱性、共同命運)、選擇性(雞尾酒會現象)、整體性
視知覺:自動現象、誘動現象、閃動現象、phi現象
聽知覺:雙聽現象
嗅知覺、味知覺、膚知覺
錯覺:謬氏錯覺(箭頭)、龐氏錯覺(梯型)、月亮錯覺、平直錯覺
五、意識
意識、前意識、淺意識、下意識;睡眠:瞌睡、淺睡、過度、沉睡、甦醒
六、學習原理
古典制約:(中性刺激→刺激連結→刺激替代)連結(纇化、區辨、削弱、自然回復、高層制約),制約與非制約刺激時距(同時、延宕【最好】、痕跡、反向【最差】),巴夫洛夫的狗,系統減敏感法(訂出焦慮階層表→配合鬆弛訓練→進行系統減敏感),洪水法,嫌惡刺激制約
操作制約:(效果律→後效增強作用→增強物)增強(增強、代幣、行為塑造【多重反應連鎖、連續漸進增強】、普默克原理),桑代克的貓(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斯金納的鼠(操作制約),增強(正增強、負增強、原級增強、次級增強),處罰(正罰、負罰),增強時制(連續增強、部分增強【固定時距、不定時距、固定比率、不定比率】),迷信行為,逃脫與迴避制約,習得無助感,生理回饋訓練,自我管理方案
社會學習(交互決定論:行為、環境、個人),替代性增強、替代性處罰
頓悟學習:科勒(猩猩拿香蕉)
潛在學習:托爾曼(認知圖)方位學習
七、記憶與遺忘
感官記憶:感官記憶訊息貯存
短期記憶:工作記憶,神秘的7+-2
長期記憶:陳述性記憶(對知識、訊息的記憶)、程序性記憶(技能性)
歷程:編碼(情境關連記憶、萊斯托夫效應、閃光燈效應、扭曲的記憶【羅福特斯證人記憶】)、貯存、提取
遺忘理論:消退論、干擾論(正向干擾、逆向干擾)、提取失敗論(TOT舌尖現象、線索關聯遺忘)、動機性遺忘(失憶症)
SQ3R:預習、提問、閱讀、講述、複習
OK4R:預習、要點、閱讀、回憶、反應、複習
PQ4R:預習、提問、閱讀、反應、回憶、複習
八、智力與測驗
斯皮爾曼:智力二因論(G普通因素、S特別因素)
桑代克:三因論
瑟斯通:群因論
史丹柏格:智力三元論(組成【分析】、經驗【創造】、適應【實用】)
迦納:多元智力論(語言、音樂、數理、自然觀察、身體運動、空間、人際關係、自我反省、圖形圖像)
吉爾福德:智力建構論(思考方式:聚斂思考與擴散思考,前者指針對一個問題尋找一個可接受的最佳答案,後者指根據既有的訊息生產大量、多樣化的訊息。)
魏氏智力量表:以標準差表現判斷智力
斯比智力量表:以年齡與表現判斷智力
信度:指可靠性或一致性。信度好的指標在同樣或類似的條件下重複操作,可以得到一致或穩定的結果。
效度:指概念定義(conceptual definition)及操作化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間是否契合。
表面效度:係指受測者與測驗結果的使用者及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該測驗的試題和形式等所做的主觀判斷,判斷此一測驗能否達成其所宣稱的目的。
內容效度:內容效度是指題目的內容,與評量目標的一致性程度。
效標關連效度:同時效度(一個指標必須與既存且已被視為有效的指標相關連)、預測效度(一個指標能預測在邏輯上與構念相關的事件)
建構效度:指心理學或社會學上,一種被假設存在的理論特質,用以解釋個人或團體的行為。
九、語言思考與創造力
華佛與沙皮爾的語言相對假說(人們所使用的語言會決定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他如何組織對這個世界的知識、以及思考的模式)
慎思的可能途徑:中央途徑(高自我涉入、強論點以質量影響較多)、邊緣途徑(低自我涉入、弱論點以數量影響較多)
捷思法(經驗法則):
代表性捷思法:個體以”相似性”為判斷標準,常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可得性捷思法:個體以”回憶的難易度”為判斷標準,常犯偏差樣本的錯誤
定錨捷思法:以對於該類似事件的第一次經驗或第一印象來決定他與某事例連結的可能性,白話來說,就是"偏見"或者"刻版印象"
熟悉性捷思法:估計事件的可能性受到它的例證是否能夠輕易浮上心頭所影響。
心智模擬捷思法:對於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用想像的難易度去判斷
因果性捷思法:利用因果連結性強度來評估情境成立之可能性。 (EX: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態度捷思法: 以態度(喜好某件事物的程度)來推段某件事務發生的可能性
十、發展
性心理成長過程(佛洛伊德):口腔、肛門、性器、潛伏、兩性
認知發展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型式運思期)
維果斯基:鷹架理論(由後天環境影響人格發展)、ZPD(近側發展區)、內化
道德發展
認知取向:道德發展階段論(柯爾保):
水準1(前習俗):避罰服從、利己主義
水準2(習俗):人際和諧(好寶寶)、法律與秩序
水準3(後習俗):社會契約、普遍倫理
吉莉根:1.研究對象性別不同2.研究情境與真實情境不同3.孩童的表達能力與實際感受有差異
1同情(compassion) 2責任(responsibility) 3關愛(caring)
1個體生存2從自私到責任3善等同自我犧牲4從善到真理5不傷害的道德(1.利己取向/個人生存2.自我犧牲3.均等道德)
情感取向:心理分析論(superego)
行為取向:社會學習論
青年期自我統合狀況(馬西雅):定向型、未定型、迷失型、早閉型
心理社會發展論(艾里克森):人格發展8時期:信任感(信任不信任)、自信心(活潑羞怯)、主動性(積極退縮)、勤勉性(勤奮自卑)、統合感(統和混淆)、親密感(親密疏離)、親職感(精力頹廢)、圓滿感(完美絕望)
依附發展
安思華:照顧者假說+陌生情境實驗
依附類型:1.安全依附2.不安全依附(矛盾型、迴避型)3.解離/錯亂型
柯根:氣質假說
十一、動機與情緒
動機類型:生理(食、睡、性、母性) 、心理(成就、親和、權力)
動機理論:HULL驅力降減論(maslow需要層級)、海德與溫拿歸因理論、班杜拉自我效能論
情緒理論:詹郎二氏【臉部回饋假說】(促發事件→生理激發→情緒反應)、坎巴二氏(促發事件→生理激發+情緒反應)、斯辛二氏(促發事件→生理激發+心裡認知→情緒反應)
十二、壓力與健康
壓力評估方法(生理層面):即時(戰或逃反應)、緩慢(一般適應症候群GAS驚覺、抵抗、衰竭)
壓力評估方法(心理層面):拉扎魯斯與福克曼(初級評估【是否影響到個人的安適】與次級評估【增加正面結果、降低負面結果】)
壓力因應方法:拉扎魯斯與福克曼(問題焦點因應對策、情緒焦點因應對策)
壓力免疫訓練(SIT) 目的:教導當事人適應技巧,運用這些技巧當事人就能夠處理目前的壓力與未來將面對的困難。
SIT三階段:
1.概念化階段:治療焦點放在協助當事人對壓力本質獲得較清楚的了解,治療者透過說明、蘇格拉底的提問,以及引導自我發現的歷程來讓當事人獲得新的學習。
2.技巧獲得與預演階段:著重於提供當事人一些行為和認知技術,讓當事人能用來因應壓力情境。Ex:收集有關自己恐懼的訊息、學習什麼樣的情境會帶來壓力、學習安排減低壓力的各種行為方法,以及學習各種生理與心理的放鬆方法….等等。
3.應用與持續改變階段:重點放在小心地將改變從治療情境中遷移到現實生活中,並加以維持。一旦當事人在認知和行為的因應技巧上都精通之後,他們就開始練習行為作業。 Meichenbaum的理論使人們了解,壓力多半是透過內在對話而自動引發的,其治療技術尤其適合應用於壓力管理。
面對壓力的人格類型:A(急躁、易有心臟病)B(隨和)C(濫好人、易得癌症),堅韌性、復原性、樂觀性
葉杜二氏法則:葉克斯與杜德遜,用來解釋心理壓力、工作難度與作業成績三者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因為動機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對作業表現具有促動功能,而其促動功能之大小,將因工作難度與壓力高低而異。在簡單易為的工作情境下,較高的心理壓力之下,將產生較佳的成績;在複雜困難的工作情境下,情緒將擾亂認知性的心理活動,因為凡是複雜困難的工作,在工作程序上必定含有多種因素的交互配合的關係,如果心理壓力過高,思考稍有疏忽,就難免忙中出錯。簡單工作多屬重複性的活動,此種活動日久集會形成自動化的連鎖功能,至此地步,不須認知思考,若有心理壓力存在,不但不致影響自動化功能的進步,反而有可能使自動化的速度提升。
十三、心理疾患
情感型疾患:(憂鬱症、狂躁症、雙極症)
焦慮型疾患:(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
畏懼性疾患:(懼高症、社交恐懼症、廣場恐懼症、幽閉恐懼症、懼動物症、懼學症)
精神性疾患:(幻覺、幻想、思考異常、語言智力功能缺陷、情緒方面異常)
十四、 諮商理論
心理動力:精神分析、阿德勒學派
經驗與關係取向:存在、個人中心、完形(空椅法)
行動治療:現實、理情(艾理斯:A促發事件B信念C情緒反應D駁斥E效果F新的情感)、認知(貝克:對自己、未來、世界感到失望,認知扭曲:獨斷式推論、選擇性認知、過度類化、個人化、二分化思考)
系統觀點:女性主義、家族治療
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敘事治療
十五、社會心理學
社會影響:社會助長、社會抑制、社會閒散、津巴多監獄實驗
歸因:KELLY共變模式(一致性、區辨性、共識性)、吉爾伯特(兩階段歸因、內在歸因、外在歸因)、海德(內在歸因、情境歸因)、卡芬頓(能力實存論、能力增長論)、溫納(能力、努力、身心狀況、運氣、工作難度、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的影響因素)
自我改變:
認知失調理論(費斯汀格):1美金木工實驗、改變行為、改變態度、淡化問題的嚴重性、尋求他人的支持
自我知覺理論(貝姆):主要闡釋行為是否影響態度。當問一個人關於某事物的態度時,個體首先回憶他們與這種事物有關的行為,然後根據過去的行為推斷出對該事物的態度。自我知覺理論認為態度是在事實發生之後,用來使已經發生的東西產生意義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動之前指導行動的工具。
服從:米爾格蘭電擊實驗
說服:基於互利(門在臉上、還有優惠、腳在嘴上);先要求小的再要求大的(腳在門檻、低飛球、釣上來)
從眾:艾許長短辨識實驗
團體極化現象
指團體在作決定時,往往會較個人的決定更為極端或更趨於保守。產生「極化」現象的解釋:
1、責任擴散理論:認為團體中的決定,是由全體成員共同承擔責任的。
2、熟悉理論:認為冒險遷移主要是因為成員對於情境變得更為熟悉所致。
3、受領導者影響:如領導本身具冒險傾向及說服力,則成員被引導做出冒險之可能性較大。
4、價值理論:在任何情境中,人們會考慮此情境的價值係統,做出符合此價值觀的行為以得到較佳的評價。
團體迷思的症狀
1.極大的從眾壓力(high-conformity pressures)
2.自我監察(Self-censorship)
3.心理衛士(Mindguards)
4.全體一致的表象(Apparent unanimity)
5.無懈可擊的錯覺(illusion of invulnerability)
6.道德的錯覺(illusion of morality)
7.對敵人的錯誤知覺(biased perceptions of out-group)
8.集體合理化(collective rationalizing)
避免或減少團體迷思
1.減少從眾壓力。
2.搗蛋鬼
3.將團體再細分為幾個小組,先讓小組成員討論。
4.詢問外界專家的意見。
5.在執行決策之前,再舉辦一次會議,檢討是否有漏失之處。
6.要花時間與精力去收集資料,了解對方。